王炳華(左)陪季羨林(中)和任繼愈在交河故城。 王炳華之子王樾供圖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織錦、古墓溝遺址的草編小簍、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文書……這些陳列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的珍貴文物串起了這一文明碰撞交匯之地漫長的演進軌跡,勾勒出曾經(jīng)生活于此的不同民族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變奏——王炳華就是發(fā)現(xiàn)這些文物的考古學家。
近日,王炳華的追思會在新疆師范大學召開。90歲的人生,40多年的新疆考古,天山內(nèi)外,南疆北疆無不留下他的足跡。5次進入樓蘭,連續(xù)7年主持中日合作的尼雅遺址的調(diào)查發(fā)掘,主持或參加的重要考古工地達20多處……《瀚海行腳:西域考古60年手記》是王炳華去世前在三聯(lián)出版的一本書。在書的前言中他說,前40年工作的基本特點,是行腳新疆的戈壁、荒漠,到過許多人想到而難以到達的高山、深谷和沙漠中廢棄的綠洲,直接體察、感悟到新疆大地的滄桑變化?!八^‘瀚海行腳’就是要走,這些地方你不走,就沒有感受,只要走,就不會白費勁。走過之后,再和文字資料對照起來,歷史就通了、活了……”
1960年,25歲的王炳華從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畢業(yè),志愿去新疆考古。在那個年代,從北京到新疆至少得4天以上?!皬谋本┳疖囍荒艿竭_蘭州,再轉(zhuǎn)乘慢車進入新疆,當時的火車終點站在吐魯番東部的鄯善縣。天剛放亮的早晨,在戈壁灘下車,看到一排排帳篷,帳篷前立著不同單位的接站標志,一旦對接上,立刻就有熱氣騰騰的早點?!蓖醣A曾向我形容初到新疆的日子。
吐魯番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墓地留下了王炳華最早的考古印跡。伊犁河流域的土墩墓、阿勒泰地區(qū)克爾木齊的石人石棺、哈密的五堡古墓地……經(jīng)過那些艱苦的開拓歲月,王炳華迎來了新疆考古的新階段。重新進入羅布泊,尋覓樓蘭古城,發(fā)現(xiàn)全新的古墓溝文化,新疆考古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
1988年、1990年至1997年間,由中日有關(guān)專家共同組成的“尼雅遺址學術(shù)考察隊”先后對170多平方公里的尼雅遺址進行了9次預備考察和正式考察,每次發(fā)掘在半個月至三個星期之內(nèi)。作為親歷者,他稱這一段是尼雅古國考古的黃金時代。每年的10月,30余名基本固定的考古人員就會趕往民豐匯合,每年也有一些研究古文字、歷史、地理、佛教史、古代絲綢的學者加入,再加上后勤保障人員,也是浩浩蕩蕩的一支隊伍,平日里無人問津的當?shù)卣写⒖叹蜁瑵M,由于要購買大量的蔬菜、睡袋、帳篷、烤肉烤馕的無煙煤,民豐的居民也就知道了考古隊員要進入遺址了……
1995年的考古工作收獲最為豐碩,毫無異議地成為當年的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尤其是發(fā)現(xiàn)一座東漢末至魏晉時期的雙人合葬墓,現(xiàn)在命名為尼雅古墓群8號墓,出土大批珍貴文物,包括“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
在終于找到魂牽夢縈的小河墓地后,2005年,王炳華離開了需要更好體力支撐的野外舞臺,將畢生在新疆田野考古所想所思,帶到學校,帶上講臺,傳授給廣大的學生。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語言研究所當教授時,他的課最受歡迎?!懊看紊险n之前都要花大量的時間整理各種考古圖片、考古筆記,學生們特別愛聽。愈是這樣,下一次課聽的人就更多?!?/p>
王炳華的晚年一直沉浸于西域研究?!傲璩?、深夜,活躍的大腦中,不時還會抓取到西域歷史文化的點滴閃光,帶來難以言說的愉悅。這一熔煉、萃取的考古文化工程,至今仍未見窮期。大概總得到不能思考的那天,才能最后止息吧?!彼谝黄恼轮羞@樣描述自己的樂此不疲。
他留下了各類著作27冊,包括《交河溝西》《古墓溝》等考古報告,《滄桑樓蘭》《精絕春秋》等科普叢書,還有大量充滿真知灼見的文章。他曾說,“從事新疆考古與歷史文化的研究,一定要將考古發(fā)現(xiàn)與傳世文獻結(jié)合在一起,考古發(fā)現(xiàn)為傳世文獻提供了歷史實證,而相關(guān)的文獻記載又是對考古發(fā)現(xiàn)進行研究的史料基礎(chǔ)?!敝钡?024年,王炳華還有多篇文章發(fā)表,包括《高昌三題》《難忘李征》《深心托豪素 倏忽六十年——記黃文弼先生一封談新疆考古的長信》等。
如今記錄著他走遍新疆所有考古現(xiàn)場、“有過遺憾,但更多的還是種種無法盡說的愉悅與歡樂”的考古日記和研究文稿都捐獻給了新疆師范大學的黃文弼研究中心。他和自己敬仰的前輩、新疆考古的開拓者黃文弼一樣,用自己的探索勾勒出清晰的學術(shù)地圖,引領(lǐng)著無數(shù)的后來者。
考古,新疆,王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