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發(fā)動盧溝橋事變后,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日寇狂妄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于8月13日在上海擴大戰(zhàn)爭,并企圖一舉攻克南京,瓦解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志和決心。
1937年11月5日,侵華日軍在杭州灣金山衛(wèi)登陸,力圖切斷中國守軍的后路。危難時刻,時任東北軍第67軍107師少將參謀長的鄧玉琢臨危受命,擔負掩護上海主戰(zhàn)場中國軍隊撤退的任務。鄧玉琢率領107師官兵冒雨進軍,搶占了松江縣城。11月6日晚,在松江東南米市渡附近約30米正面的陣地上與登陸日軍浴血奮戰(zhàn),打退日軍多次進攻。
11月8日夜,107師已完成了阻擊任務,上海主戰(zhàn)場中國軍隊大部隊已安全撤離。但此時,侵華日軍已將松江縣城三面包圍,僅剩一面的蘇州河大橋又被敵機炸毀。11月9日傍晚,鄧玉琢在白鶴港組織部隊渡河突圍,他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正在這時,107師突遭日本便衣隊襲擊,鄧玉琢及軍長吳克仁、軍參謀長吳桐崗等人壯烈殉國,他所率領的107師將士,絕大多數(shù)也都英勇不屈地為國捐軀,鄧玉琢犧牲時年僅33歲。
然而這悲壯的“松江三日”,在當時不僅未得到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的表彰,反而被誣陷為投敵叛變,被撤銷了107師番號,致使抗日英烈長期蒙受不白之冤。
1988年9月,《人民日報》發(fā)表了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呂正操、方毅、宋黎撰寫的《血濺失地,功獻中華》的抗日戰(zhàn)爭回憶錄,詳盡追述67軍將士英勇抗戰(zhàn)的悲壯事跡和鄧玉琢將軍對日作戰(zhàn)犧牲的經(jīng)過。
“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1993年3月,遼寧省人民政府批準鄧玉琢為革命烈士。同年6月,東港市前陽鎮(zhèn)人民政府在烈士的家鄉(xiāng)修建了鄧玉琢烈士紀念碑,并將烈士陵園開辟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4年9月1日,鄧玉琢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鄧玉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