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狠狠干狠狠爱,好男人在线社区www在线影院视频

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

華裔女科學家死在美國,真相不簡單

2024-09-08 09:41:26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環(huán)球人物微信 作者:于冰
大號 中號 小號

“她是純粹的科學家,不關心政治,但政治‘關心’了她。”

7月10日,一位華裔女科學家在她位于美國芝加哥的家中自殺身亡。

1個多月后,噩耗傳回國內,人們震驚之余,也知曉了她的名字,吳瑛。

吳瑛是著名神經(jīng)科學家,生前在美國西北大學范伯格醫(yī)學院任教,在科學界有不錯的口碑。

多家媒體在報道中提到,吳瑛生前遭到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的調查,校內實驗室被關閉,并被“剝奪了從事學術研究的權利”。

她的遭遇,激起了很多人的憤怒。一位熟悉吳瑛的朋友表示,那些人剝奪她從事研究的權利,就是奪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意氣風發(fā)的美女教授

吳瑛的前半生,走的是女學霸路線。

她來自安徽合肥,1986年以專業(yè)第一的成績從上海醫(yī)科大學(現(xiàn)為復旦上海醫(yī)學院)英文醫(yī)學班畢業(yè),之后遠赴美國求學。

1991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吳瑛又在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讀博士后。

她的博士后導師是著名的《分子生物學》的實驗室指導作者湯姆·瑪尼亞蒂斯,這本書在當時美國生物學界被稱為“藍色的圣經(jīng)”。

在加入西北大學之前,吳瑛還在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從事了十年的學術工作。

從2005年開始,吳瑛任美國西北大學范伯格醫(yī)學院癌癥中心神經(jīng)學教授,主要從事衰老相關疾病的研究,尤其是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和腫瘤的發(fā)病機制,可應用到失智癥、漸凍癥等疾病的研究中。

吳瑛生前與前夫饒毅育有一子一女。夫妻倆之前同在西北大學醫(yī)學院任教,被譽為“神雕俠侶”。2007年,饒毅從美國回中國的高校任教。

當時,大女兒已經(jīng)上了高中,跟著吳瑛留在了芝加哥;小兒子9歲半,與饒毅一起回國,到北京讀小學。

留在美國的吳瑛,繼續(xù)著自己的學術研究。

她的實驗室致力于了解基因調控的分子機制,特別是涉及神經(jīng)發(fā)育和神經(jīng)退化的基因調控機制;她是美國內科醫(yī)師協(xié)會少有的華人女性成員;她在英國牛津與另外兩名生物科學家共創(chuàng)“轉錄后基因調控”會議,至今已舉辦二十年。


· 2004年,吳瑛(圖中紅圈)與他人共創(chuàng)“轉錄后基因調控”會議。

紐約冷泉港實驗室的分子遺傳學家阿德里安·克萊納曾與吳瑛共同組織過一次科學會議。他表示,吳瑛的一些研究數(shù)據(jù)對于理解和治療帕金森氏癥、額顳葉癡呆和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等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至關重要。

“我記得她是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克萊納說。“她也非常致力于培養(yǎng)美國和中國的下一代科學家。”

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分子生物學家和癌癥研究員任兵博士至今仍記得吳瑛對自己的幫助。

他們相識于1993年。彼時,吳瑛正在哈佛大學學習。她不僅在學業(yè)上為任兵提供了幫助,還給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促使他選擇科學研究作為終身事業(yè)。

“吳博士是一位真正的榜樣。”任兵說。

不僅如此,吳瑛也多次到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中國多所知名院校舉行學術講座,為學生們講解最前沿的生物研究課題。


· 吳瑛生前曾多次到國內,在多所高校內舉辦學術講座。

一位曾與吳瑛有過一面之緣的網(wǎng)友寫道:“大概十年前,我去美國西北大學找同學玩,看到一位穿著時髦、氣質很好的女士在校園里走過。朋友告訴我,那就是吳瑛。當時的她,意氣風發(fā),誰能想到現(xiàn)在竟是這樣的結局……”


另一個悄然進行的計劃

吳瑛所在的西北大學,在過去數(shù)十年間接受了NIH的研究經(jīng)費資助。

NIH是美國政府最重要的醫(yī)學研究機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醫(yī)學研究機構之一,隸屬于美國衛(wèi)生與人類服務部(簡稱美國衛(wèi)生部)。


· 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

NIH不僅擁有獨立的實驗室從事醫(yī)學及相關研究,還會通過各種資助方式和研究基金全力支持在美國大學、醫(yī)院任職的科學家,以及科學家在國內外研究機構進行的研究工作。

由于NIH基金主要來源于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預算,所以相對容易受到美國兩黨(共和黨和民主黨)執(zhí)政的影響。

2018年底,與NIH有合作關系的100多所大學或醫(yī)學機構收到電子郵件。NIH在信中要求,這些機構要在內部調查是否有違反NIH政策的員工,以保證美國聯(lián)邦政府下?lián)艿馁Y金得到了“妥善使用”。

事實上,該計劃對調查群體有“特殊要求”,是僅限于與中國開展合作的人,且大部分是華裔,特別是從中國赴美的科學家。

NIH進行這些調查的“理由”是,懷疑有研究人員利用部分撥款,與中國有關機構展開未公開的合作。

同一時間,另一場針對中國學者的調查則在聲勢浩大地進行——時任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發(fā)起了“中國行動計劃”。NIH的調查是閉門進行的,這個“中國計劃”鮮有人知,但依然給許多科學家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負責衛(wèi)生科學的副校長表示,他們在2018年11月收到了NIH的一封信,要求調查校內5名來自中國的醫(yī)學院教職員工。

2021年10月,美國著名非營利性華人組織“百人會”與與亞利桑那大學共同發(fā)布了一份報告,分析了美國政府對涉華國際交流施加的限制如何影響學術界,尤其是如何影響華裔教授和研究人員的聯(lián)合研究。

在參與調查的2000名科學家中,有一半的華裔科學家表示,因為受美國政府監(jiān)視而感到非??謶只蚪箲],有近三分之一的華裔科學家認為,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因為華裔身份而遭遇挫折。

《自然》雜志的一篇文章中寫道,NIH發(fā)起的調查中有246名科學家受到了調查,225起案件涉及中國,103人遭到了解雇和強制退休,還有一些人被禁止在長達4年的時間內申請新的NIH資助。


· 2023年,《自然》雜志刊發(fā)文章,講述了5位華裔科學家如何被迫接受NIH的調查。

文章中稱,NIH對亞裔,尤其是華裔為主的科學家的“調查”,是打著維護美國“國家安全”和“經(jīng)濟利益”的旗號進行的。

《科學》雜志主編霍爾頓·索普也撰寫社論文章稱,“中國行動計劃”及其相關的任何活動都嚴重阻礙了中美科學合作,與科學界的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

2020年大選以后,許多亞裔團體向拜登政府及美國司法部施壓,要求正式審查“中國行動計劃”的總體情況和具體個案。

2021年9月,拜登任命的司法部長加蘭表示,司法部即將對“中國行動計劃”開展內部審查。審查自當年11月開始,共歷時3個月左右。

2022年2月23日,這項計劃終于在反對聲浪中落幕。

今年7月,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的官員在一場學術界參與的對話會上,罕見地公開承認,“中國行動計劃”對亞裔美國人群體造成了負面影響,特別是對很多華裔科學家和留學生的個人職業(yè)生涯造成了強烈的沖擊。

中國學者到美國做學術訪問,在入境時被關“小黑屋”已成常態(tài),甚至會被扣留盤查數(shù)小時。每月有數(shù)十名持有合法有效簽證、沒有違法犯罪記錄的中方赴美人員,在出國旅游、回國探親后赴美返校時被貼標簽,甚至被強制遣返、禁止入境。

可見,該計劃造成的寒蟬效應至今依然籠罩在學術界的上空。


關閉實驗室猶如被判了“死刑”

“中國行動計劃”雖然結束了,但NIH的調查工作并未終止。

香港《南華早報》稱,雖然目前尚不清楚吳瑛是否是這些調查的具體目標,但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她此前受到過“密切關注”。

有消息稱,她的最后一個項目由NIH資助,總計300多萬美元,開始于2018年9月18日,終結于2023年6月30日。今年4月30日,吳瑛的研究基金到期,NIH宣布不再為她的實驗室提供資金。

華盛頓律師彼得·澤登伯格曾代理過數(shù)十名華裔科學家的案件,他們都因涉嫌“與中國有聯(lián)系”而面臨美國政府起訴。澤登伯格透露,吳瑛曾是他的客戶。

可惜的是,吳瑛沒有等到期待的判決。2024年7月10日,吳瑛在家中服藥自殺,享年60歲。

另一方面,關于此事的很多謎團仍未解開。

吳瑛的實驗室在她生前已被關閉。在美國醫(yī)學界,專家的實驗室被關閉,就意味著將全面失去學生和經(jīng)費來源,且無法接觸到前沿的科研項目。

有知情人透露,通常,沒有實驗室的專家會遭到系主任、同事們甚至學生的“羞辱”,讓人生不如死。

而NIH的調查對大多數(shù)學術研究人員來說,幾乎是給其職業(yè)生涯宣判了“死刑”。

那位知情人說,“性格堅強的吳瑛教授在規(guī)定時間內還不愿意離開實驗室,警察便將她強行從實驗室?guī)ё?rdquo;。

吳瑛曾告訴朋友,自己進實驗室就像圣徒進教堂。朋友說,“打開實驗室,就像開啟了她的生命;關閉實驗室,就像結束了她的生命”。

吳瑛死后的1個月,NIH院長莫妮卡·貝爾塔尼奧利正式承認,美國政府此前的行動對亞裔美國人和亞裔研究人員“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后果”,“他們可能會感到被針對和疏遠”。

聲明稱,NIH目前正在與大學和學術組織合作,采取措施修復與亞洲研究人員的關系,包括開展研究安全培訓和促進國際科學合作。

不過,NIH并未就其行為道歉。

西北大學也對吳瑛的遭遇始終保持沉默。

香港《南華早報》稱,今年7月以來,該報曾多次向吳瑛生前工作的西北大學提出詢問,但一直沒有收到回復。

人們還發(fā)現(xiàn),在吳瑛去世不到一周的時間里,西北大學的校方官網(wǎng)刪除了她的個人主頁,她發(fā)表過的文章和資助記錄也都消失了。


· 西北大學。

而吳瑛在該校工作近20年,也為學校帶來相當數(shù)量的研究成果,校方連一篇關于她的悼念文章都沒有發(fā)布。

“這所大學的反應相當不尋常。”俄亥俄州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華裔生物學家說。“通常情況下,學院或大學會在教師死后發(fā)訃告,并在一段時間內保留教師的網(wǎng)頁。”

她的一位摯友在悼詞中寫道:“她是純粹的科學家,不關心政治,但政治‘關心’了她。”

她長眠于芝加哥的玫瑰山公墓,或許是想要看看玫瑰色的美國夢能持續(xù)多久……

部分資料來源于《自然》雜志、饒議科學公眾號等。

監(jiān)   制: 張   培

編    審:田   亮

(文章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聞線索,可發(fā)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責任編輯:蔡曉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