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開啟了就任之后的首次訪華之旅。抵京后,他先去參觀了北京天壇,這一幕仿佛歷史重現(xiàn)——半個世紀前,時任澳大利亞總理高夫·惠特拉姆訪問中國,也在此處參觀,一張老照片記錄下這一幕:惠特拉姆站在天壇回音壁前,將一只耳朵貼在墻上,聚精會神地傾聽另一邊的聲音。20世紀70年代,惠特拉姆頂住國際壓力與中國建交,并成為該國歷史上首位訪華的領導人。當年那場歷史性的訪問打開了澳中關系的新篇章,有外媒評論稱,國際關系中并無太多美好可言,但國與國之間維持溝通仍然必要;無論時局如何,中澳50年前的成功經(jīng)驗值得借鑒。
1973年,惠特拉姆參觀北京天壇的回音壁。
“中國:澳大利亞的全新方向”
1972年12月,惠特拉姆剛剛當選幾周之內(nèi)就正式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澳大利亞的國際關系正在向一個全新的方向發(fā)展。”1973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惠特拉姆受邀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在北京的一場宴會上表達了上述觀點。他表示,澳大利亞不再只關心世界偏遠地區(qū)的國家,會關心所有國家,特別是那些“與澳大利亞身處共同環(huán)境、擁有共同利益、尋求平等關系”的國家?;萏乩窂娬{(diào),澳大利亞和中國不僅身處共同的環(huán)境,而且擁有共同的利益。“今天在北京,我們表達了新的國際愿景。”《悉尼先驅(qū)晨報》報道稱,當年惠特拉姆講話結(jié)束后,宴會現(xiàn)場爆發(fā)雷鳴般的掌聲。這番重要的講話為澳中兩國之后的緊密合作奠定基礎,在絕大多數(shù)西方政治家還是“路人”的時候,惠特拉姆先一步成為了人民大會堂的熟客。
在不少澳大利亞媒體看來,惠特拉姆是一位極富遠見的政治家。早在1954年,剛剛在政壇嶄露頭角的他就在議會演講中提及認可新中國政府的重要性。他認為中國在世界版圖上的地位將穩(wěn)定持久、影響顯著,澳大利亞必須接受這一現(xiàn)實;他的愿景也符合澳大利亞工黨的政策路線——在當時兩極格局的國際背景下,西方國家的外交政策唯美國馬首是瞻,而隨著亞洲勢力的崛起,地處亞太區(qū)域的澳大利亞逐漸渴求獨立的外交政策,打造自身的地緣政治影響力。1967年惠特拉姆升任在野黨領袖,他敏銳地觀察到西方陣營對新中國的態(tài)度在逐漸發(fā)生微妙變化,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的“乒乓外交”就是一個例子。
即便如此,與中國親近對惠特拉姆而言也是一步險棋,畢竟這與時任澳大利亞政府的對華政策完全相悖——當時的澳大利亞只認可臺灣當局,與大陸不存在外交上的聯(lián)系,甚至還反對后者加入聯(lián)合國。時任總理麥克馬洪與保守派全力反對惠特拉姆“與敵人眉來眼去”,警告稱這種行為或讓澳大利亞陷入孤立無援,會被亞太乃至西方世界的盟友所拋棄。當時相對客觀的中立派也表示,中國在國際上立足未穩(wěn),惠特拉姆的對華舉措是一場“不成功便成仁”的政治豪賭。當聽聞惠特拉姆已經(jīng)著手訪華時,工黨內(nèi)部有人驚呼“他瘋了”,認為他會葬送來年的大選。
“這件事20年前就該做了”
其實1973年的國事訪問并非惠特拉姆首次來華,早在1971年擔任工黨領袖時,他就率隊踏上了前往北京的“非正式出訪”之路。該訪團以洽談貿(mào)易合作為名,希望能見到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為全面建立澳中外交關系進行鋪墊。直到訪團抵達北京,惠特拉姆都還不確定這個宏愿能否實現(xiàn)。當時,惠特拉姆所率訪團中包括多名工黨議員、政治顧問及媒體記者,還有一位中國問題專家,也是后來的澳大利亞首任駐華大使斯蒂芬·菲茨杰拉德。
菲茨杰拉德是澳大利亞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中國通”。惠特拉姆對菲茨杰拉德的招募頗富戲劇性:當時,年輕的學者菲茨杰拉德正在堪培拉一家酒館小酌,突然聽到服務員接了一通電話,然后叫他的名字:“哪位是斯蒂芬·菲茨杰拉德?”接過電話,他發(fā)現(xiàn)來電人是時任在野黨的領袖,后者邀請他共赴中國展開一場歷史性的外交之旅。菲茨杰拉德一口應下邀約,電話那邊的惠特拉姆還幽默地追問:“那你介意坐經(jīng)濟艙嗎?”
那一次的澳中之行“路途遙遠”:在當時的國際民航發(fā)展背景下,訪團需要先乘飛機抵達香港,再轉(zhuǎn)乘火車翻山越嶺前往北京。在兩周的訪問中,訪團參觀了中國的工廠、商業(yè)機構(gòu)、學校和旅游景點。據(jù)隨團記者沃爾什回憶,這趟行程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首次接到澳大利亞釋放的善意,訪團也受到了東道主的熱情接待。
最終,一行人如愿受到了周總理的親自接見,周總理的人格魅力令訪團折服。菲茨杰拉德曾在一段采訪中對英國媒體這樣說道:“他(周恩來)是我見過的最為知書達禮、見多識廣、謙恭客氣,還特有外交范兒的人物。”惠特拉姆在這場會晤中對周總理表示,如來年成功當選,上任后先要做的就是認可中國。當時他的原話是:“這件事情早在20年前就該做了。”
“破冰”讓中澳向好發(fā)展
通過1971年的“非正式訪華”,中澳雙方重新簽訂小麥貿(mào)易合作協(xié)議。自20世紀60年代起,澳大利亞一直“秘密”向中方出售糧食,但是這項回報豐厚的合作在惠特拉姆訪華前一度中斷。在此次“破冰”之行期間,麥克馬洪仍在澳大利亞煽動輿論,惡意攻擊惠特拉姆。
國際形勢的突變狠狠地給自由黨政府上了一課。幾乎在惠特拉姆與周總理會晤的同時,全球都知道了基辛格訪華的消息。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等同于宣稱了惠特拉姆此行的正確性。不僅如此,美方的這一動向也為澳大利亞工黨送上來年大選的“神助攻”。
1972年,惠特拉姆當選總理,迅速與中國正式建交,派遣菲茨杰拉德為駐華大使,同時宣布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中澳兩國在文化、經(jīng)濟領域的合作逐漸步入正軌。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對于澳大利亞的重要性日漸凸顯。美國《對話》雜志舉例稱,1972年,澳中貿(mào)易總額為1億美元左右;半個世紀后,中國躍居全球第二大經(jīng)濟體,2021年澳中貿(mào)易總額超過1200億美元;同年,中國赴澳留學生總數(shù)超過17萬人,比前一年增加30%。菲茨杰拉德此前在采訪中表示:“惠特拉姆政府堅定地認為,無論任何情況發(fā)生,澳大利亞都必須與中國政府維持關系……”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