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梅花,是春天的使者,被譽為花中“四君子”之首。梅花在南京的種植歷史悠久,千百年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在南京與梅花結下情緣,也流傳了許多雋永的故事。
眼下,正是賞梅的好時期。近日,“市民學堂”特邀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三江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周建忠教授講述“梅花精神與梅花詩詞”,帶觀眾品讀歷代詠梅名作,領略中國古代文人心中的梅花精神。講座近期將制作成廣播節(jié)目與視頻節(jié)目,與更多人分享。
“聊贈一枝春”,梅花是古代“外交禮物”
古人把花開時吹過的風叫做花信風,意即帶有開花音訊的風候。自古就有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風,其中梅花最先。“傲霜斗雪的梅花最先報告春天的信息,所以花信風以梅花為首。”周建忠說。
二十四番花信風起源的年代久遠,至少在南北朝,就有文字記錄。南朝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就有“始梅花,終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風”的記載。
自古以來,有很多人用花信風來寫梅花。宋代晏殊和黃庭堅分別寫下“春寒欲盡復未盡,二十四番花信風”以及“燕濕社翁雨,鶯啼花信風”。元代舒遜有名句“笑問梅花信,春已到枝南”。就連明朝皇帝朱高熾都留下了“遲遲麗日照春空,陣陣芳塵花信風”等詩句。
梅花還是最早的“外交禮物”。周建忠說,根據(jù)西漢劉向《說苑》卷十二記載,戰(zhàn)國時越國使者“諸發(fā)執(zhí)一枝梅遺梁王”,“說明以一枝梅作為外交禮物,始于戰(zhàn)國時期。從而衍生出‘一枝春’系列產品。”歷史上,關于“一枝春”,最出名的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段佳話。陸凱想念好友范曄,突發(fā)奇想折了一枝凌寒報春的梅花寄去,并欣然題詩《贈范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梅花自是江南物,賞梅勝地在南京
梅花,是江南春天的象征。所以賞梅、詠梅、品梅、贊梅,成為春天踏青、郊游、雅集的重要“儀式”。
南京栽植梅花始于六朝,探梅、賞梅、詠梅,歷久不衰,于今為盛。周建忠介紹,我國現(xiàn)代有三大梅園,其中規(guī)模最盛大的就是南京梅花山,被稱為“天下第一梅山”。目前,南京有許多賞梅勝地,除了梅花山還有紅樓藝文苑、梅崗、玄武湖、古林公園和溧水傅家邊等?,F(xiàn)在的梅花已經進入了盛花時節(jié),正是觀賞的最佳時期。
賞梅其實也大有講究。
從功用分,梅花有果梅與花梅兩大類,“果梅是食用的,我們吃的話梅來自于果梅,它的花是不好看的。而花梅用于觀賞。”周建忠說,桃花、荷花其實都是如此。“很多人夏天看到荷花很高興,覺得可以采蓮蓬又可以等著吃蓮藕。實際上,紅花蓮子白花藕,開紅花的只有蓮蓬沒有藕,開白花的沒有蓮蓬只有藕,它是有類別的。”
按品種分,梅花有直腳梅、杏梅、照水梅(垂枝梅)和龍游梅四大類。周建忠介紹,直腳梅枝直花繁;杏梅花大、枝葉似杏;照水梅(垂枝梅)枝下垂,花朵向下;龍游梅枝條自然扭曲。
另外,梅花自古有“四貴八姿”之說。“四貴”是指:貴稀不貴密,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合不貴開,意為“枝疏則風塵灑脫,枝老則蒼勁古樸,干瘦則骨格清癯,花合則含蓄不露”。宋代詩人范成大在《梅譜》中寫道:“橫斜疏瘦與老枝怪奇者為貴”。“八姿”包括“橫、斜、倚、曲、吉、雅、蒼、疏”。龔自珍在金陵寫的《病梅館記》中記載:“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一句話中盡顯梅花高標逸韻的風姿神態(tài)。
梅花那“疏影橫斜”的姿態(tài)、凌寒傲雪的氣質、幽韻冷香的神韻,被人們賦予高潔幽逸的意義——先后名列“四君子”之首、位居“十大名花”榜首、兩次獲得“國花”提名。而且,梅花精神逐步上升為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卜算子·詠梅》所寫,“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首詞將梅花高潔的品格與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完美融合。(金陵晚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邢虹 殷靜 李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