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6月28日上午,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6屆碩士畢業(yè)生、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2018級博士生王亞平,以視頻形式在北京大學本科生畢業(yè)典禮上作了發(fā)言,并分享了自己的“太空感悟”。據(jù)了解,這是王亞平在完成神舟十三號任務返回后的首次公開亮相。王亞平說:“2021年10月16日,我與翟志剛、葉光富兩位戰(zhàn)友駕乘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進入天和核心艙。當我從飛船的舷窗回望地球的時候,那種震撼的美深深吸引了我,也讓我重新思考如何超越自我。”
她首先分享了信念的力量。她說,擁有“航天員”這個身份,也就等于擔負起責任與使命、接受了與之伴隨的痛苦與艱辛。每次模擬失重水槽訓練持續(xù)四至六個小時,體能消耗相當于跑完一次全程馬拉松;離心機訓練會讓胸部極度壓迫,呼吸困難,但是所有航天員都在義無反顧地堅持。這是因為——“承擔航天飛行任務,不斷超越個體的局限,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團隊協(xié)作方面,王亞平說:“我前進的每一步都踏實、有力。因為我深知,我的背后是整個中國航天事業(yè)的堅強支撐;我們所取得的每一次進展,都是基于前人的砥礪探索,同時也將為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繼承者開辟前進道路。我們精誠合作,從前人手中接下航天飛行的接力棒,而這一光榮使命,也將傳遞至你們手中。矢志報國、團結(jié)協(xié)作,就成匯聚出強大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責任道義與人文關(guān)懷,也是航天員王亞平始終銘記在心的。在她看來,相對于“太空”這一前進目標或研究對象,“探索太空”這一努力和行動本身,其意義便彌足珍貴,因為它意味著一種不斷進取的精神和對未知與進步的追求與樂觀。
“在科學探索、研究宇宙奧秘的同時,也請大家記得,我們所追逐的遠方之遼闊,不僅關(guān)乎技術(shù)與手段的不斷迭代、方法的更新和研究對象的拓展,更關(guān)乎我們內(nèi)心對風景的選擇。”王亞平說。
最后,她對北大學子送上寄語:“希望大家無論從事何種行業(yè),不忘記內(nèi)心的正義感與責任感,并保持對未來的希望與愛。”
人民網(wǎng)北京6月28日電 (記者趙竹青)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