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的作品曾三獲“曹禺戲劇文學獎”,近十年以小說創(chuàng)作為主。陳彥近日在2023中國·北京電視劇盛典的“大師班”上提出,“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是寫熟悉的生活。”
18歲走上創(chuàng)作道路
出生于“文學大縣、經濟小縣”的陳彥,早在18歲時便因為參加縣里的征文活動而“斗膽”創(chuàng)作了一部九幕的話劇。雖然這部處女作的手稿和油印版如今都已丟失,但作品的獲獎給了陳彥巨大的激勵,并從此走上了創(chuàng)作道路。22歲時,陳彥便已完成了6個劇本。
回憶起自己的入行經歷,陳彥坦言:“上世紀80年代,我也是一個文學青年,寫了很多小說、散文。后來25歲時調入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才成為了專業(yè)編劇。”
多接觸舞臺劇和戲曲
在與戲曲打交道的20多年中,陳彥從手上一套4000部古典戲曲的劇本集中,感受到了歷史“毛茸茸”的質感。“不管是喜劇、悲劇,雅的、俗的,戲劇都不會將其截然分開。這種綜合體是一種文藝創(chuàng)作的活體。你能見到它所講述的歷史搖擺著走到你眼前。”
因此,陳彥給現在的年輕電視劇編劇們提出了一個建議:多接觸舞臺劇和中國古典戲曲,能喚起你對現代性的思考。
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歷,陳彥又給出了第二個建議:打開自己的創(chuàng)作路徑。“每一個創(chuàng)作者都應該拉開一個進入生活的界面。比如我找到的是中國古典戲曲的途徑。我從這個界面進去,通過歷史的生活,認識現實的生活,從而打開創(chuàng)作路徑。我覺得這個東西給我的作用是最大的。”
觀察裝臺工才有了《裝臺》
他的小說《裝臺》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后收視、口碑雙豐收,被譽為“深入人心的平民劇”。他的另一部小說、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主角》,也正在由《裝臺》的原班人馬改編成電視劇,不久便會與觀眾見面。
聊到《裝臺》,陳彥提出了“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是寫熟悉的生活”。在戲曲研究院做院長的時候,陳彥經常通過窗戶觀察后臺裝臺工們的工作。尤其是一個裝臺工把身體彎成弓形,抱著暖氣管道睡覺的睡姿,讓他印象深刻。“寫《裝臺》,就是和這段生活有巨大的關系。這三部作品(《裝臺》《主角》《喜劇》)是我對劇院25年編劇生涯的一個致敬。”文/本報記者 楊文杰
原創(chuàng)精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