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舊書為何讓人愛不釋手,東坡先生一言概之。
近來,多地舊書市集漸漸升溫。在京城街巷,一場“北京中軸線·舊書市集”吸引了眾多書友“悅”讀中軸。在蘇州河畔,“淘書樂·櫻花谷舊書市集”再次與市民相“閱”蘇州河。而在這些古舊書市集里,你會發(fā)現有不少年輕人的身影。曾被認作為“老古董”的古舊書,為何能漸漸俘獲一眾年輕人?(11月2日中國新聞網)
年輕人都不愛看古舊書,或許只是某些人的刻板印象。事實上,近年來二手圖書交易平臺的興起,早就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注意。數據不會說謊。就拿深耕舊書領域多年的孔夫子舊書網舉例,其成立之初,每日新增用戶有半數都在50歲及以上,而如今每日新增用戶中,25歲及以下用戶約占三分之一。線上數據的變化,是古舊書日漸走進年輕人的小縮影。
若要問年輕人為何對古舊書情有獨鐘?答案可能眾說紛紜,或為收藏、或為情懷。但要追問情何緣起,答案卻大多是與古舊書的“一眼定情”。正如,年少時偶得一部線裝本的《三國演義》,那泛黃紙張里的劉關張畫像,承載著多少少年的英雄夢。又如,閑暇時淘來的舊書《菜根譚》,那翻閱多次的觸感,像是訴說著經手之人的“細嚼慢咽”。正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愛書之人遇到佳品舊書,自然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讀書,不光是跟作者交流,也是與另一個讀者相遇。”令愛讀舊書之人心馳神往的,正是如此。正如有網友所描述的,一本泛黃的舊書拿在手中翻閱,淡淡的書香拂過鼻尖,醬色的紙張加上那個年代獨有的排版和繁體字,仿佛一瞬間就能回到過去的年代——在北京的琉璃廠、上海的四馬路、天津的勸業(yè)場、蘇州的觀前街,與魯迅、鄭振鐸等人同游訪書尋書,此情此景,好不快哉……雖是個人有感而發(fā),恰恰也道出了對舊書情有獨鐘之人的心聲。
眼下,雖然更多年輕人的加入讓舊書市集勢頭正起,但總的來說,古舊書還屬小眾領域、有待出圈。其實,古舊書作為普通讀者接觸傳統(tǒng)文化的“最短”路徑,本身也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故事,思考如何將其充分挖掘出來,并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或許能讓更多人看到古舊書不只是“老古董”,還有更多文化價值,從而吸引更多新鮮力量,為舊書頁注入“新動能”,讓古舊書煥發(fā)新生。
原創(chuàng)精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