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狠狠干狠狠爱,好男人在线社区www在线影院视频

現代人才養(yǎng)貓?一起看看古代愛貓人

2022-10-10 11:04:44來源:海南日報作者:楊江波
原標題:古代愛貓人

古代中國有六畜,分別為馬、牛、羊、雞、犬、豕,此中并無貓的身影;在十二生肖中,連老鼠都出現在其中,但仍然沒有貓的身影。是不是古時貓不受國人待見?事實并非如此。翻閱史料我們發(fā)現,我國古代有不少懂貓愛貓之人,他們有的養(yǎng)貓為伴,有的執(zhí)筆畫貓,有的為貓寫詩,流露出對貓的喜愛之情。

1 貓之名

貓,古人稱之為“貍奴”或“銜蟬”,黃庭堅詩作《從隨主簿乞貓》云:“聞道貍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此中的“貍奴”“銜蟬”說的正是貓。此外,貓還有烏員、貍、玉面貍等別名。

海南古籍志書中也有關于貓的記載,明代正德《瓊臺志》載:“貍,有香貍、貓貍、玉面貍、七駕貍、姹貍。”這幾種貍俗稱山貓,應該是未經馴化的貓。清代康熙《廣東通志·瓊州府》中有“有貍、有貓”的記載,可見當時人們已開始對貓、貍進行區(qū)分。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家貍,貓,苗、茅二音,其名自呼。”至于為什么“貓”字從“苗”,北宋詩人陸佃(陸游的祖父)在其所著的《埤雅》中解釋:“鼠害苗,而貓能捕鼠,去苗之害,故貓字從苗。”這是一種有趣的說法,因為貓捕捉老鼠保護禾苗,所以“貓”字里有個“苗”。

2 貓之變

貓最初誕生于山野之中,其起源難以追溯,不過人們對貓的認識過程似乎有跡可循。大名鼎鼎的長沙馬王堆漢墓曾出土精美的君幸食貍龜紋漆盤,該盤之所以被命名為“貍龜紋漆盤”,是因為盤內繪有貍紋和龜紋,這說明在西漢人們對貓已有一定的認識。

而事實上,早在戰(zhàn)國時期,我國古人就已經在利用貓捕捉老鼠。《韓非子》記載:“使雞司夜,令貍執(zhí)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這句話說的是,讓公雞守夜打鳴,讓貓捕捉老鼠,各司其職、各盡所能,這樣就能平安無事了。《呂氏春秋》中也有“以貍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的記載。

貓見到老鼠就捉,老鼠見到貓的第一反應就是逃。古人很早就發(fā)現了貓是老鼠的克星。正如西漢《淮南子》所言:“譬尤雀之見鵲,而鼠之遇貍也,亦必無余命矣。”

也是在西漢,“貓”這一稱謂開始在相關文獻中出現。西漢東方朔在《答膘騎難》中言:“將以捕鼠于深宮之中,曾不如跛貓。”《禮記》中記載:“迎貓,為其食田鼠也。”

貓因為有捕鼠的本領,逐漸被人重視,但充其量也不過是一種具有實用功能的家畜。至唐宋時期,貓開始登堂入室,成為社會上層人士的居家萌寵,才真正風光起來。

3 貓之相

貓的種類很多,不同的貓相貌各異。清代《貓苑》對貓的相貌有專門的論述,比如“唐瓊花公主,自總角養(yǎng)二貓,雌雄各一,白者名銜花朵……其一白而嘴邊有銜花紋,呼為銜蟬奴”。此二貓相貌奇特,主人分別給它們起名“銜花朵”“銜蟬奴”,別有一番韻味。

貓變成寵物后,人們開始關注貓的外貌,品評貓的長相、毛色等,甚至以長相判定貓的優(yōu)劣。古代民間奇書《相貓經》有言:“貓之毛色,以為純黃為上,純白次之,純黑又次之。其純貍色,亦有佳者,皆貴乎色之純也。駁色,以烏云蓋雪為上,玳瑁斑次之,若貍而駁,斯為下矣。”按照《相貓經》的說法,上等的貓是純色貓,其中純黃色的貓最好,其次是純白色的,再次是純黑色的,雜色貓差一個檔次。

《相貓經》中還有這樣的說法:“貓兒身短最為良,眼大睛圓尾細長,面似虎形聲雄亮,老鼠聽聞了慌張。”看來,古代愛貓人除了在意貓的毛色,也很在意貓的身形、眼形、面相等。

清代《貓乘》也是一本論貓專著,對于貓的相貌,該書引用了《埤雅》的說法:“貓有黃黑白駁數色,貍身而虎面,柔毛而利齒,以尾長腰短、目如金銀及上顎多棱者為良。”

《貓苑》《相貓經》《貓乘》皆為自古流傳至今的品貓奇書,如今仍有愛貓者沿用這些古籍中的說法來討論貓之品、貓之相。

4 貓之詩

貓之詩作,唐宋之后逐漸多了起來,其中宋代詩人尤愛寫貓,留下了不少寫貓的名句。

南宋寶祐元年狀元姚勉有詩《嘲貓》:“斑虎皮毛潔且新,繡裀嬌睡似親人。梁間縱鼠渾地策,門外攘雞太不仁。”此詩說的是,姚勉家的貓干凈漂亮,卻是個只有顏值的花瓶,這只虎斑貓不捕老鼠,而去屋外追雞,主人很是無奈。

宋代詩人胡仲弓家里也養(yǎng)了一只懶貓,他在《睡貓》一詩中寫道:“瓶呂斗粟鼠竊盡,床上貍奴睡不知。無奈家人猶愛護,買魚和飯養(yǎng)如兒。”詩人家中的這只貓備受寵愛、養(yǎng)尊處優(yōu),可它躺在床上酣睡,任憑老鼠亂竄偷吃,詩人真是又愛又恨。

當然,古代詩人筆下的貓并非都是懶貓,如宋代黃庭堅筆下的貓,就是一只敬業(yè)的貓。黃庭堅在《謝周文之送貓兒》一詩中寫道:“養(yǎng)得貍奴立戰(zhàn)功,將軍細柳有家風。一簞未厭魚餐薄,四壁當令鼠穴空。”黃家養(yǎng)的這只貓可謂是守衛(wèi)家舍有功,它不挑食,把家里的老鼠消滅得干干凈凈,主人非常喜歡,特意給送貓人寫了一封感謝信。

宋代詩人陸游跟他祖父一樣很喜歡寫貓,他為貓寫詩十多首,其中《贈貓·其二》寫道:“裹鹽迎得小貍奴,盡護山房萬卷書。慚愧家貧策勛薄,寒無氈坐食無魚。”陸游家的這只貓盡忠盡責,幫主人守著書山。讓大詩人慚愧的是,家里太過貧窮,讓貓兒吃得差住得差。

唐人寫貓鮮見愛惜之意,宋人寫貓則顯露出許多寵愛之情。透過古人的詩詞,我們也可以看出貓從“家畜”到“家寵”的地位轉變。

5 貓之畫

與詩作相似,唐宋后文人圈子里逐漸形成了畫貓之風。唐代的盧弁、刁光胤,宋代的李迪、祁序、靳青、何尊師、王凝、李靄之,明代的李孔修、陶成,清代的沈振麟、沈銓、程璋等都是畫貓名家。

宋代人尤愛畫貓,留下了許多名作,比如李迪的《蜻蜓花貍圖》《富貴花貍圖》《秋葵山石圖》、蘇漢臣的《冬日嬰戲圖》、易元吉的《猴貓圖》等。這些畫作,貓大多具有富貴、吉祥、安逸的蘊意,多與蝶、菊、竹、壽石、牡丹等代表美好的事物一同入畫。在宋徽宗趙佶的《耄耋圖卷》、沈銓的《耄耋圖》中,貓與蝶同時出現在畫面中,有“耄耋”之寓意,表達了長壽的美好期望。

除了寓意美好,貓咪靈敏、頑皮、可愛、好奇、不羈的習性和特點,也使其成為畫家偏愛的創(chuàng)作題材。比如北宋蘇漢臣的《冬日嬰戲圖》,畫中大小兩名幼童在花下逗貓,其中一人手持彩色小旗子,一人用紅線牽著一片孔雀羽毛,黑白相間的小貓頑皮可愛,整個畫面生動有趣。

“服役無人自炷香,貍奴乃肯伴禪房。書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聞漏鼓長。賈勇遂能空鼠穴,策勛何止履胡腸。魚餮雖薄真無愧,不向花間捕蝶忙。”這是宋代著名愛貓人士陸游的詩句,貓能捕鼠,也能日夜陪伴主人,不嫌貧愛富,這恐怕就是古人愛貓的共因。(文本刊特約撰稿 楊江波

責任編輯:邱小宸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