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
潘忠明是一名石匠
以打磨石板為生
趙珍飛是一名繡工
平日里做些給被子繡花的小活
結婚后
他們的生活,就像石與針
在日復一日的平淡中慢慢磨著
直到有一天
潘忠明粗糙的大手
也拿起了繡花針
2003年
趙珍飛迷上了十字繡
潘忠明跟著妻子一起
也迷上了
歷時11年
夫妻倆共同織就了一幅
長28.8米、寬0.86米、重26.1公斤的
《清明上河圖》
曾有人想花270萬元買下這幅圖
夫妻倆猶豫再三后
還是沒舍得賣
最終
他們決定將這幅作品捐給
自己住了一輩子的
浙江臺州溫嶺市新河鎮(zhèn)
用于支持家鄉(xiāng)文旅事業(yè)
很多人不解
“放著錢不掙,傻呀”
但夫妻二人卻不這樣想
“賣了就看不到了
捐了還能再見到它”
近1900萬個針腳里
是他們一起繡出的日日夜夜
21年前
潘忠明在好奇心的驅使下
向妻子學習十字繡
由于常年打石
潘忠明的手上布滿了老繭
初拿細細的繡針
總覺別扭
在妻子的耐心幫助下
潘忠明粗糙的手變得越來越靈巧
當他們一起繡出
山水、花卉、動物時
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
短短幾年間
夫妻倆繡了幾十幅作品
尺寸也越繡越大
這些作品大多送給了親朋好友
2006年
潘忠明萌生了
挑戰(zhàn)更大尺寸十字繡的想法
他被《清明上河圖》的精美和宏大所吸引
征得妻子的支持后
他花費1.4萬元購買了
14本《清明上河圖》十字繡
畫冊、繡布及工具
自此
夫妻二人開始了
漫長的“十字繡之路”
他們一邊開店一邊繡畫
“有時間了就繡上幾針
有時一口氣繡到夜里兩三點”
潘忠明回憶
沉浸在十字繡世界里的兩人
常常是被肚子發(fā)出的咕咕聲喚醒
一看時間
才發(fā)現(xiàn)又過了飯點
一針一線中
夫妻二人的配合愈發(fā)默契
感情也越來越深
這幅十字繡成為
他們的又一個“孩子”
直到要帶外孫了
趙珍飛才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繡針
之后的7年里
潘忠明一個人撐起了這幅畫
“既然選擇了
就要堅持到底
這是我們倆共同的心愿”
看著繡針在繡布上翻飛
潘忠明感受到的是內心的平靜
有時一天要繡上七八個小時
雖然辛苦,卻也樂在其中
2017年
他最終完成了整幅作品
他們的這幅作品有
800多個人物形象、21座橋梁
96匹牛、馬、騾、驢
大小船只24艘
“繡針用壞了上百根
僅彩線的顏色就有上百種
裝了滿滿一個編織袋”
后來,聽說十字繡有收藏價值
在兒子的陪同下
潘忠明帶著這幅十字繡長卷
前往珠海、澳門等地的拍賣會現(xiàn)場
精致的繡功得到了廣泛認可
最高的一次
有人愿出270萬元買下這幅作品
心動之后潘忠明猶豫了
11年的陪伴
夫妻倆早已把這幅十字繡當成了
生活的一部分
這份感情他無法割舍
于是他又把十字繡帶回家
珍藏了起來
今年
得知自己住了一輩子的新河鎮(zhèn)
計劃開發(fā)寺前橋老街
建設“清明上河園文化街區(qū)”
打造歷史文化鄉(xiāng)鎮(zhèn)
潘忠明萌生了捐贈的想法
“我希望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出一份力”
捐贈那天
夫妻倆面對鏡頭笑得很開心
他們終于為自己的“孩子”
找到了最好的歸宿
收到夫妻倆捐贈的十字繡長卷
新河鎮(zhèn)的工作人員
感到意外又驚喜
“我們會將這幅繡品
放在新河老街一個顯眼的地方
讓大家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夫妻之情
夫妻與作品之情
夫妻與家鄉(xiāng)之情
都濃縮在這一幅畫里
擇一事,終一生
擇一人,共此生
千萬人中,萬幸得以相逢
萬幸有此熱愛
愛與熱愛
可抵歲月漫長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