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武漢市委黨校的退休教授張葆珺
和丈夫湖北省直工委黨校退休教授于曉晨
第5次報名參加我省銀齡講學計劃
下個學期
他們將繼續(xù)回到孝昌縣支教
夫婦倆支教已整整4年
4年里
張葆珺曾收到學生送來的
綠色橘子、彩色糖果、白色梔子花
也常常聽到年輕老師和家長感謝的話語
充滿學識和熱情的老教授
為學校帶來了新鮮與活力
連續(xù)4年參加銀齡講學計劃
到需要的地方發(fā)光發(fā)熱
2019年湖北省首次啟動
銀齡講學計劃
招募百余名優(yōu)秀退休教師
到農村任教下鄉(xiāng)支教
對銀齡教師的要求并不低
招募對象以退休的校長、教研員
高級教師、骨干教師等為主
一直有下鄉(xiāng)支教想法的
于曉晨張葆珺夫婦
得知消息很興奮
果斷報名
當年9月兩人一起來到了
大別山下的孝昌縣
張葆珺到了孝昌縣澴西學校
于曉晨則到了孝昌縣實驗中學
兩所學校距離十幾公里
夫婦倆住在各自的學校宿舍
平時很少見面
為了不讓支教走形式
實實在在地做些事
他們上崗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
張葆珺跑了一批中小學
調研當前的教學質量
了解新教學大綱等等
她說:
“即使站在講臺40年,
我依舊會認真地對待每一堂課。”
剛開始學校住宿環(huán)境比較簡陋
寢室里除了一張1.2米的板床
沒有熱水器、沒有空調、沒有網絡
連洗澡間也是公共的
學校后來裝了空調等設施
條件才改善了不少
于曉晨所在的孝昌縣實驗中學
是一所九年制學校
其中一至五年級為走讀
六年級及以上為住讀
學校里不少老師都要身兼數職
勞動強度大
他感慨地說:
“夏天是6點起床,
一直工作到晚上9點半自習結束,
中午還有托管……”
有沒有想過放棄?
有著40年教齡的張葆珺很堅定:
“我們看到青年教師的堅守,
也感到這里的教育很需要我們。”
孝昌縣澴西學校教師胡虹說
“一開始以為張教授只是為退休生活
增加一份調劑
過不了多久就會因為忍受不了離開
沒想到她五年都沒有離開
還走進了我們的心里。”
建起心理咨詢室
為學生撐起“心靈的綠傘”
張葆珺一到學校就和同事調研
發(fā)現大多數學生是留守兒童
一些孩子由于缺乏親情呵護
存在厭學、孤獨等情緒
于是就謀劃建立起心理咨詢室
自掏腰包買來墻紙和畫框簡單裝飾
50平方米的教室里添置了
沙盤、放松椅、宣泄沙包、團體輔導工具
窗臺上還擺放上幾盆鮮花
這里成了學生們的放松小屋
老師們的工作減壓心理驛站
心理咨詢室建立至今
接待師生和家長幾百人次
有個三年級男孩
常年和爺爺奶奶生活
母親懷孕后他產生了厭學情緒
不愿上學不想做作業(yè)
時常無理取鬧
家長無可奈何尋求學校幫助
張葆珺一次又一次耐心疏導
慢慢打開孩子的心扉
男孩重新回到教室
那一周周六
男孩一大早就和家長
走十幾里路到學校
給張老師送來3個綠綠的橘子
張葆珺教授在支教日記里寫道
“一股暖流如觸電似流遍全身
眼眶濕濕的。”
她至今還保留著那張橘子的照片
2020年中秋節(jié)
張葆珺本計劃回武漢
跟幾年沒見面的子女相聚
但她突然接到家長電話:
“孩子把自己鎖在房間不吃不喝,
并聲稱自己活著沒意思,
您能現在來我家?”
她放下電話就往校門口走
此時已是深夜
校園一片漆黑,大門緊閉
為了不打擾已經休息的保安
她竟然“蹭”地爬上墻門翻了出去
到學生家后
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勸慰
孩子終于把門打開了
但卻只讓她一人進去
經過近一個小時的交談
得知原來孩子白天與同學鬧矛盾
感覺被最好的同學取笑和拋棄
在她耐心細致的排解下
孩子的情緒逐漸舒緩了
還執(zhí)意要送她到門口
這名孩子在今年的中考中
還考出了642分的理想成績
聽說澴西學校有心理咨詢室
縣里其他學校的師生家長
也都慕名而來
張葆珺也經常受邀去講課和分享
為全縣教育系統心理健康工作
做出重要貢獻
一個“神奇魔法寶袋”
打開學習新世界
張葆珺負責教授一年級學生硬筆書法課
考慮到不少學生是留守兒童
普遍缺乏父母陪伴
她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個性化的輔導
給予更多關心和關愛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她準備了一個“神奇魔法寶袋”
學生們只要有一點點進步
都可以在每次的課前從寶袋里
找到屬于自己的禮物
寶袋里有大家喜歡的
零食、文具、練習本、運動用品和棋類
為了幫助孩子們打開視野
她在《道德與法制》課上
經常穿插講述
時事新聞和社會熱點
帶領大家關心身邊事天下事
“孩子身邊沒有學習的先進
就像沒有領頭羊”
張葆珺提出
在學校建立校少先隊大隊部
通過競選的方式選拔大隊長
讓學生們感到很新奇——
這是他們第一次公開演講競選
她還倡導和組織
恢復校門口值日制度
“早上好”“老師好”的聲音
成為校園一道風景
舉辦少年先鋒隊知識競賽
近200名學生積極參與
支教就是要給孩子們架上一座橋
全國抗疫最美志愿者華雨辰來了
給孩子們講述抗疫英雄的故事
知名兒童文學作家董宏猷來了
給孩子們講如何閱讀
武漢市委黨校40多位離退休老干部們來了
給孩子們送來兩千冊新書
武漢市戲劇家協會的藝術家來了
帶領大家感受京劇的魅力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籍留學生也來了
和同學們開展國際交流
……
送教下鄉(xiāng)
關心年輕老師成長
張葆珺觀察了解到
學校年輕老師較多流動性也較大
如何幫助年輕人提高教學質量
讓他們有獲得感
成為她關注的重點:
“這些年我基本上
把學校所有老師的課堂教學
觀察了一遍。”
有的年輕教師的課
她反反復復聽過六七遍
經過聽課議課等指導活動
學校的老師們普遍認為收獲較大
她也為不少中青年教師
課堂教學的明顯改進和專業(yè)成長
而感到高興
“年輕人對我都特別好,
在生活和工作上非常關心我,
就像我的家人一樣。”
對于他們講課中出現的問題
張葆珺會真誠地指出來
并給出中肯的改進建議
為了幫助學校老師們開闊視野
夫妻倆多次帶領大家
走進武漢市育才一小、
武漢市六中上智中學等學校
參觀學習
還邀請教授博士來學校為老師們上課
自己也利用每周一的時間
為大家授課
進行專題講座
……
澴西學校教師胡虹說:
“學術上,她是資深教授,
遇到問題,她是解惑專家,
心情不好,她是知心姐姐。”
對于熱愛教育和講臺的
張葆珺夫婦而言
他們也在發(fā)揮余熱中
讓人生另起一行
有了新的責任和追求:
匠心育桃李
銀齡鑄師魂
來源:湖北日報、荊楚好老師群星計劃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