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狠狠干狠狠爱,好男人在线社区www在线影院视频

一株稻成為世界性遺產(chǎn)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評價說:袁隆平為普通人做普通的事,做出來就是世界頂級的科學
2021-11-19 10:19:13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環(huán)球人物雜志作者:田亮

袁隆平在實驗室觀察雜交稻苗。
  袁隆平去世后,《環(huán)球人物》記者采訪了幾位學界帶頭人。他們對袁隆平的評價出乎我們的意料——“袁隆平先生是戰(zhàn)略家!”他們不約而同地說。
  “他告訴我們,起初他是準備做雜交小麥、紅薯的,但他覺得水稻才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這是最大的科學,就一心撲在了上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說。
  “袁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走向兩系法,并最終實現(xiàn)一系法的戰(zhàn)略設(shè)想。幾十年了,大家一直在這個框架下努力攻關(guān)。”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克劍說。
  各國媒體也紛紛發(fā)文悼念,稱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新技術(shù)不僅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而且也被其他國家積極采用,“袁隆平的遺產(chǎn)確實是世界性的”。
  “本希望他再過幾天就能看到我獲獎”
  水稻具有雜種優(yōu)勢,即雜交水稻比常規(guī)水稻更高產(chǎn),這一特性早在1926年就被美國人T·W·瓊斯發(fā)現(xiàn),但這種雜種優(yōu)勢長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為水稻作為自花傳粉的植物,同一植株上的雄蕊和雌蕊如果都發(fā)育完好,它們之間就會發(fā)生自交。若想雜交,非得除去母本植株上的雄蕊不可。要靠普通方法人工去除雄蕊來大量生產(chǎn)雜交種子是極其困難的,而且雜種優(yōu)勢只在雜種第一代表現(xiàn)明顯,種植過程中必須每年配制第一代雜種才能利用這種優(yōu)勢,這就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
  突破水稻雜種優(yōu)勢利用研究的關(guān)鍵,在于培育雄性不育系。1961年,袁隆平在試驗田里發(fā)現(xiàn)一株籽粒飽滿的雜交水稻。他心想,既然自然界存在雜交稻,也就會有天然的雄性不育株,于是開始尋找天然的雄性不育稻株。1970年的一天,他的學生李必湖在海南的一片池塘邊發(fā)現(xiàn)了一株“野敗”(野生雄性不育株),袁隆平開始將之用于雜交試驗。1973年,袁隆平收獲了“野敗”的后代,幾萬株稻子全部雄性不育。
  “袁先生最大的貢獻是把雜交水稻從理論可行變成了實際生產(chǎn)。如果沒有他從0到1的突破,就沒有從1到100的進步。”王克劍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這個過程需要攻克很多困難,但他相信科學,從開始就堅信這個方向是對的,為此持續(xù)攻關(guān),最終實現(xiàn)了通過三系配套的方法利用水稻雜種優(yōu)勢的構(gòu)想,并成功發(fā)現(xiàn)和培育了雄性不育株,三系法得以成功實踐。難能可貴的是,袁先生還把三系法的成果無償分享給國內(nèi)外的同行。如果沒有袁先生的話,雜交水稻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做成功。要知道,很多品種有雜種優(yōu)勢,像小麥、大豆等,但至今沒辦法很好地利用。”
  “三系”是指雜交水稻的三個株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復系。三系配套就是要讓不育系的“水稻寡婦”分別跟恢復系和保持系的“丈夫”結(jié)合,生下具有不同性質(zhì)的后代,讓雜種優(yōu)勢一代代傳下去。“三個株系要同時選育,育種很困難,有時遇到惡劣天氣,可能一年的工夫就白費了,所以需要多年心血才能選育成功。而兩系法就是可以少選育一個株系,即不育系和保持系合并為一個株系。一系法通俗而言就是可以留種,不需要再去每年制種了,一次制種就可以一直使用,制種成本也大幅下降,能實現(xiàn)雜種優(yōu)勢的最大化利用。”王克劍說。
  1973年,袁隆平宣布三系配套成功。1989年,首次兩系法雜交水稻培育成功。生于1983年的王克劍選擇研究方向時,一系法攻關(guān)多年未能取得突破。“一系法研究當時是冷門方向,但袁先生還是鼓勵大家從事這方面的探索,我也是受袁先生的影響,覺得雖然困難很大,但值得去探索。”王克劍說。

2018年12月18日,第三屆國際海水稻論壇在海南三亞開幕,袁隆平出席并致辭。
  2019年1月,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shù),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令雜交稻性狀可以穩(wěn)定遺傳到下一代。該項成果在線發(fā)表于《自然·生物技術(shù)》雜志。“我們第一次得到雜交水稻的克隆種子,證明了袁先生早年提出的從三系法到一系法構(gòu)想的可行性。”王克劍說。
  袁隆平得知這個消息后第一時間致電祝賀,還說希望能馬上見面了解相關(guān)情況。王克劍到海南后,袁隆平就把王克劍拉到身邊坐下。“令我很驚訝的是,他雖然90歲了,仍然虛心學習,讓助手提前把我們的文章詳細給他講了一遍,問了我很多非常專業(yè)的問題。他也給我講了講他當年的研究情況,面臨怎樣的困難。問我現(xiàn)在有什么困難、將來準備怎么做,等等。他很開心,因為這也證明了他當年的戰(zhàn)略設(shè)想是對的。晚上,他把我們留下來吃飯,繼續(xù)了解一系法研究計劃。我能感受到他對水稻事業(yè)的一片深情。”

2019年1月,袁隆平與王克劍在海南交談。
  興奮之余,袁隆平告訴王克劍,自己要推薦他參評陳嘉庚青年科學獎。2020年,王克劍獲獎了。由于疫情,頒獎儀式推遲到今年5月底的兩院院士大會上進行。“本希望再過幾天他就能看到我獲獎的,袁老走得太突然了。”
  王克劍坦言,他們團隊的科研成果目前還不完美,結(jié)實率(一株水稻上的種子數(shù)量)有所下降。“袁先生的愿望還沒有完全實現(xiàn),我們還要繼續(xù)奮斗。”
  “袁先生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不二人選”
  袁隆平最早是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中提出的三系配套方法,該文1966年發(fā)表于第17卷第4期的《科學通報》上。50年過后,2016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時任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科學通報》主編高福提議,在《科學通報》上編輯出版雜交水稻專輯,紀念這一重大科學事件。
左圖:刊載《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科學通報》封面。
中圖:袁隆平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手稿。
右圖:英文版《科學通報》中刊載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當時,我們倡導讓中國的科學期刊和中國的科學一起騰飛。這就需要我們中國的科學期刊產(chǎn)出更多像《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樣有學術(shù)地位的文章。”高福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
  為了出版專輯,2016年4月,高福帶隊到長沙拜訪了袁隆平。當時,袁隆平剛做過眼科手術(shù),戴著墨鏡,一見面就打趣道:“看我像不像黑老大?”又打趣高福:“哎呀,你長得很帥!”
  “老先生挺興奮,回憶起當年發(fā)表論文的細節(jié)。他的記憶力太讓人感動了,什么都記得。他說當時還掙了40塊錢稿費,也回憶了跟編輯的溝通過程,最初寫的是長篇文章,最后壓縮成一篇小文章,但是把主要的想法都寫進去了。”高福說。
  那次見面,高福給袁隆平帶了一本書。2013年,高福組織翻譯了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彼得·杜赫提著的《通往諾貝爾獎之路》,并請作者給中文版寫了自序。“我什么也沒跟他強調(diào),就說請他寫個序,沒想到他提到了袁隆平。”原著作者在中文版自序中寫道:“我深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見證中國出現(xiàn)諾貝爾獎獲得者或者是一個獲獎團隊。其實,如果有農(nóng)業(yè)諾貝爾獎的話,恐怕袁隆平先生早就得了。他的雜交水稻工作是超一流的。我認為,袁先生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不二人選。”高福把一本帶有彼得·杜赫提簽名的書送給了袁隆平,也在接受《環(huán)球人物》記者采訪時逐字念了這段話。
  2014年,袁隆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因為他解決了亞洲乃至世界的糧食短缺問題。在高??磥恚∑绞?ldquo;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最好踐行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節(jié)點上,號召大家選擇課題要為祖國、為人民服務(wù),這是戰(zhàn)略布局。但有些人把這句話錯誤理解為是一種戰(zhàn)術(shù)上的具體方案,以為可以不發(fā)論文了,農(nóng)業(yè)科學家卷起褲腿到田里干活去就可以了,這是片面的、錯誤的。一篇優(yōu)秀的科技論文既可以是人類認知突破的‘頂天’之作,從而開辟新的學科領(lǐng)域、引領(lǐng)科學潮流,又可以是推動社會進步、造福人類的‘立地’成果。《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既引領(lǐng)了國際科學前沿研究,又福澤了全人類,所以它是寫入教科書的傳世巨作。”高福說。
  袁隆平在高福心目中一直是偶像人物。“這么多年,我們把他放到‘神壇’里了。但我通過多次接觸發(fā)現(xiàn),他本人追求做一個普通人,為普通人做普通的事。而這些普通的事做出來就是世界頂級的科學,是中國社會頂級的需求,是人民生命健康頂級的需要。”
  高福想過,如果能像袁隆平一樣做到“4個D”,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袁隆平。“Diligence,要勤勉、努力;Dedication,要用心、投入;Devotion,要有奉獻精神;Determination,要有決心、信心。這4個D在他身上徹底地體現(xiàn)出來。他一直在堅持自己的信念,用心、努力、奉獻,直到犧牲在戰(zhàn)場上。”
  “人性的光輝使袁隆平得以在艱難中開展工作”
  另一位公眾知名度很高的科學家,首都醫(y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原院長饒毅,在2016年寫了一篇科普文章,講述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的重要意義。文中寫道,這篇論文發(fā)表于“文革”前夕。袁隆平在“文革”中能順利開展雜交水稻研究工作,就是這篇論文救了他。
  當時國家科學技術(shù)委員會九局的熊衍衡讀到袁隆平的論文后,推薦給了九局局長趙石英。趙石英認為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在國內(nèi)外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若能研究成功,將產(chǎn)生重大影響,立即報告給國家科委黨委書記聶榮臻。聶榮臻元帥在領(lǐng)導“兩彈一星”等國家大力支持的、很多大科學家參與的大項目之余,拍板支持了形單影只的袁隆平和當時看來距成功遙遙無期的雜交水稻研究。1966年5月,國家科委給湖南省科委和安江農(nóng)校發(fā)函,要他們支持袁隆平的工作。
  袁隆平還得到時任湖南省革委會主要負責人華國鋒的支持。1970年6月,湖南省革委會召開湖南省第二屆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shù)大會。“華國鋒同志還破例把我請到主席臺上,在他身邊就座,并讓我發(fā)言。會上,他還給我們研究小組頒發(fā)了獎狀。這真是雪中送炭,使得孤獨前行的我們,在一片陰霾中感到了巨大的力量。”袁隆平生前回憶道。
  “袁隆平從前人的科學積累中得知雜交優(yōu)勢,1964年開始尋找雄性不育系,和團隊通過多年研究,于1974年得到提高產(chǎn)量的雜交水稻,很快得到推廣。這時距他開始科研已經(jīng)18年、找雜交水稻逾10年。”饒毅寫道:“人性的光輝使袁隆平的重要工作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得以開展。”
  “真正的、最值得我敬佩的學者”
  袁隆平去世后,同為“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鐘南山院士緬懷道:“隆平大哥,我的摯友!天堂里好好休息。你已經(jīng)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有空就指導一下學生繼續(xù)‘三系’攻關(guān)。你是一個真正的、最值得我敬佩的學者!”
  有網(wǎng)友留言道:“淚目!袁爺爺管我們吃飽飯,鐘爺爺管我們健康,‘醫(yī)食無憂’組合再難同框了。”這源自10年前兩人同臺的一段視頻。2011年12月10日下午,在廣州舉辦的“2011中國夢踐行者致敬盛典”現(xiàn)場,坐鎮(zhèn)主場的鐘南山為獲獎的袁隆平頒獎。鐘南山對觀眾介紹身邊的袁隆平說:“我叫他隆平大哥。為什么呢?他只比我大幾歲,他的身體特別好。我今天早上還特別檢查了一下。”接著,鐘南山又對袁隆平說:“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以后不要再抽煙了,好不好?”袁隆平大笑,臺下觀眾也笑成一團。

2011年袁隆平和鐘南山在廣州同臺的畫面。(視頻截圖)
  2010年兩人在海南見面時,鐘南山就勸過袁隆平戒煙。袁隆平說:“我這是小循環(huán),沒吸進肺里,把煙吸進嘴過把癮就吐了。”鐘南山則勸道:“在房門口燒一把煙,總會有些飄進屋來。”可是自1949年就開始吸煙的袁隆平煙癮太大,還跟鐘南山振振有詞講吸煙的十大好處。2011年12月頒獎當天上午,鐘南山給他檢查身體,又勸他戒煙,可當天中午一回到酒店房間,袁隆平就點上了一根。下午頒獎前幾分鐘,鐘南山專門問工作人員,袁隆平有沒有聽話,工作人員把中午的事告訴了鐘南山。就這樣,領(lǐng)獎臺上,鐘南山再次當眾勸戒。第二年,2012年11月15日,袁隆平宣布正式戒掉了63年的煙癮。
  兩人都是國之棟梁,同在上世紀30年代出生。1971年,就在袁隆平發(fā)現(xiàn)“野敗”第二年,鐘南山被調(diào)到廣州第四人民醫(yī)院,當上了一名醫(yī)生,開始了他的臨床和科研之路。兩人又都是運動健將——鐘南山曾在1959年奪得首屆全運會400米欄冠軍,袁隆平年輕時多次在游泳比賽中奪冠,許多人覺得兩人長命百歲不成問題。如今,“隆平大哥”已去,鐘南山仍以85歲高齡繼續(xù)在祖國的大地上書寫論文,他深情的緬懷著實令人淚目。
  從“30后”鐘南山,到“60后”高福、饒毅,再到“80后”王克劍,以及無數(shù)“90后”“00后”學子,他們經(jīng)歷不同,卻都被袁隆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將終生獻身科研的精神所觸動。隆平已逝,隆平不朽。(本刊記者 田亮)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quán)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