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西裝或襯衫,系皮帶,隨著鏡頭靠近,捋捋頭發(fā),對口型唱上幾句老歌;齊劉海,黑長直,圓圓的臉化一點淡妝,對著鏡頭粲然一笑,眉眼彎彎……在某短視頻平臺上,這一男一女兩位主播,加在一起有近3000萬粉絲,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老年粉絲。有時候直播時,滿屏禮物特效幾乎不間斷,真金白銀的喜愛讓熟悉追星的年輕人都感到震驚。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并不特別的打扮、相似的拍攝角度、高度重合的內容,在年輕人的視角中,這樣的直播無論是形象還是內容,都缺乏新鮮感和吸引力。然而,對于不少中老年粉絲來說,正是這種“接地氣”沖淡了屏幕內外的距離感。時刻保持燦爛的笑容、溫柔貼心的口吻,甚至為了方便粉絲“合拍”還細心調整角度……這些被部分人評價為“土味”“油膩”的細節(jié),在他們看來恰恰是貼心的體現。正是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設計,營造出難以替代的親近感,不斷拉近與粉絲的距離。
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全國老年人中有36.6%的人感到孤獨,其中43.9%的農村老人感到孤獨,超過65.8%的單身老人感到孤獨。在這種背景下,一些老年網絡主播所打造的永遠親切、耐心的“朋友”人設,因而能迅速贏得中老年粉絲的信任,即便他們素未謀面。
點開視頻評論區(qū),有人絮叨瑣碎的日常,“暑假帶孫女們坐高鐵去大女兒家住”;有人傾訴內心的苦楚,“在地里干了一天活兒,太累了,頭疼”;有人寄托飽滿的情感,“喝酒對身體不好,別喝了”……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被子女忽視的嘮叨,全都在評論區(qū)找到了歸處。這種陪伴所帶來的心理慰藉,或許才是這些老年主播走紅的關鍵所在。
也要看到,年輕人與中老年人的網絡世界和精神世界并不完全一致。以直播打榜為例,不少對互聯網輕車熟路的年輕人早已心中有數,所謂的PK、打榜、連麥,無非是刺激粉絲刷禮物的一種手段。而剛接觸直播不久的中老年人卻容易輕信主播的話術。在一場直播中,在主播的暗示慫恿下,一位中老年粉絲打賞了價值6500多元的禮物;此前還有一位72歲老奶奶線下千里“追星”,想見主播一面。類似情況,不僅提醒子女要關注父母精神文化生活,引導父母正確認識、使用網絡,也在社會層面?zhèn)鬟f著信號,應當正視中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需要,盡快打造更豐富優(yōu)質的產品,滿足其休閑娛樂和精神生活需求。
趁著這次“破圈”,大量年輕人涌入老年主播的直播間一探究竟。有人在看完之后,逐漸開始理解父母的行為,“土味一點沒啥,只要沒有不良信息”“適度打賞也可以,只要在合理范圍內”“我教一下媽媽加特效,這樣合拍會更美”。越來越多人愿意主動了解父母的精神世界,對父母的娛樂消遣給予支持。這樣的溝通交流,是子女的一小步;對父母而言,卻能比屏幕里的主播提供更多滿足感幸福感。短暫收回追逐遠方的目光,我們就會發(fā)現,需要點贊、比心、送花的,從來不只是短視頻主播,還有那些滄桑的身影、溫柔的目光。
這正是:
創(chuàng)新產品豐供給,充實精神填空隙。
陪伴溝通不可替,老年生活更愜意。
原創(chuàng)精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