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林廣記》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有兩位道學先生觀點不同,認為自己掌握的才是真正的道學,而詆毀對方為假,爭論了很久也沒結果。于是兩人就去向孔子求證。孔子走下臺階,對兩人鞠躬致敬后說:“我認為道學所包含的東西非常大,不一定要相同。兩位老先生都是真正的道學,是我向來所欽佩敬仰的,怎么會有假呢!”兩人聽了,都高高興興地走了。弟子問孔子:“老師何必要如此奉承他們呢?”孔子回答說:“哄得他們離開就可以了,惹他們干什么!”
作為大學問家,并且被兩人共同認定為具有話語裁決權的孔子,在這件事的處理上顯然“和了稀泥”。他沒有否定誰,而是都給予了肯定,兩不得罪,皆大歡喜。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孔子開明,提倡學術爭論,但另一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卻直接顯露了孔子無原則的“和稀泥”。
相傳,某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他說:“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學生很高興地說:“可以呀!”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rdquo;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哎,您搞錯了,四季!”“三季!”……兩個人爭執(zhí)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
這時,孔子恰好從外面回來,學生向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孔子看了眼客人,稍作沉思,說:“一年有三季。”客人馬上讓學生磕頭。學生還想辯解,孔子又說:“三季,快磕頭吧。”沒辦法,學生只好乖乖地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后,學生迫不及待地問:“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說只有三季呢?”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人全身都是綠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有見過冬天,你跟他講四季,能講通嗎?你吃點虧,磕三個頭,無所謂,打發(fā)他走就算了。”
故事中,孔子用“三季人”的道理調和了兩人的爭辯,終止了一場死磕到底的爭論,甚至有可能進一步發(fā)生的由動口到動手的搏斗,無疑是智慧的、高明的。但實事求是地講,孔子撒謊了,顛倒了是非。螞蚱春生秋死,不知道有冬季,一個人長這么大怎么沒經歷過冬季呢?
那么,作為圣人、先師,倡導有教無類的孔子,為什么這樣做呢?這要從智慧和情商上來想。心理學有個術語,叫“達克效應”,指的是那些能力較弱、認知水平較低的人,反而更自我感覺良好、更喜歡自以為是??鬃拥淖龇ǜ嬖V我們,碰到那些不講道理的人,最好把他想成“三季人”,不計較、不糾纏,甚至“說點謊”,讓他一著。如果你去計較、和對方糾纏,那只會讓自己精疲力盡,事情也往往弄得一地雞毛。
聽過這么一則寓言故事:老虎父子在路上走,迎面來了一只瘋狗,老虎趕緊躲開。小老虎鄙視道:“爸爸,你敢和獅子拼斗,與獵豹爭雄,現在卻躲避一條瘋狗,太丟人了吧!”老虎語重心長地說:“贏了一只瘋狗,不算光榮,若被咬一口,才是倒霉。那又何必去招惹它呢?”
俗話說,“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長短。”人生猶如一個“斗獸場”,但不是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任何對手,都值得下場比試的。
現實中總有一些人,他們身上充滿了負面的東西:沮喪、抱怨、傲慢、偏見、嫉妒,甚至憤怒、仇恨與報復。你與他們萍水相逢抑或是早就相識,他們身上這些垃圾的東西,隨時可能向你傾倒。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那就不妨學學孔老夫子。
當然,僅此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全社會行動起來,從教化引導、制度設計、人文關懷等各方面,不斷提升人的素質,盡量減少,直至沒有了這類人才是根本。(李樂軍)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