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豪邁奔放,高蹈曠達,有很多名篇佳句傳世,余光中稱他“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無論是“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都洋溢著李白超越眾人之上的自信與樂觀。
他的一首《宿五松山下荀媼家》卻體現(xiàn)了獨特的情感和風(fēng)格——“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五松山下住著一位荀姓的農(nóng)婦,李白借宿她家,“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是夜宿的見聞,田家夜以繼日地辛勤勞作,一個“苦”字,一個“寒”字,不著一字悲憫,詩人的悲憫情懷卻充溢其中。
荀媼“跪進雕胡飯”,唐人仍舊席地而坐,跪坐是一種常見的姿勢。李白吃飯時跪坐在案旁,荀媼將飯端進來時也是跪下身子呈給他,突顯出荀媼對李白的尊重。“雕胡”就是“菰”,俗稱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結(jié)實,叫做菰米,田家以此為待客之美饌。農(nóng)家呈給詩人的不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可是已經(jīng)是農(nóng)家最好的食物,進一步深化荀媼待李白之誠摯。“月光明素盤”,素盤與明月交輝,皎潔燦爛,詩人由此禮贊荀媼誠以待人、慷慨無私的賢德。“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這里用的是韓信受漂母之恩而后重金相報的典故,以“漂母”比荀媼,荀媼如漂母為韓信提供飲食一樣款待自己,詩人被深深感動,再三拜謝,不忍心享用這一頓美餐。
和李白并為唐代詩壇雙子星的杜甫,關(guān)心百姓疾苦,永遠為百姓而歌,反映安史之亂的“三吏”“三別”同情人民疾苦,字字椎心泣血。杜甫在《又呈吳郎》中也寫了一位老婦人,此詩前四句為“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來到堂前打棗的那位婦人,詩人從來不阻攔她,如果不是無食無兒,生活窮困,她怎么會這樣呢?詩人擔(dān)心她心存恐懼,反而對她格外親切熱情。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的情懷一覽無余,正如王嗣奭所說:“讀此詩見此老菩薩心腸”。
而李白一直是豪放縱逸、不卑不屈的存在。杜甫說他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他說自己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充滿著傲視權(quán)貴、昂揚振奮、瀟灑出塵的浪漫主義精神。李白在青年時期游歷渝州時曾謁見李邕,李邕當時是名聞海內(nèi)的名士,而李白謁見時不拘俗禮,縱談王霸,李邕不悅,李白對此不滿,臨別時寫了頗不客氣的《上李邕》,稱自己是“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fēng)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以大鵬自比,表達自己的宏偉抱負,指責(zé)李邕“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意思是孔老夫子尚且覺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難道比圣人還要高明,李白傲岸不屈的性格可見一斑。而就是這樣一位李白,面對一位普通農(nóng)婦,卻是“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一盤普普通通的雕胡飯,讓詩人再三拜謝,不忍食用。
在長期的發(fā)展歷程中,中華文明形成了民本思想,“敬德保民”的觀念世代傳承、燭照青史。《尚書》中說“皇祖有訓(xùn),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鬃诱f“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一代詩仙李白對于高高在上、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名士權(quán)貴不作媚態(tài),而在一位善良、勤勞、樸素的老婦面前卻極為謙和,這體現(xiàn)了李白對勞動人民的尊重和敬畏,閃耀著民本思想的光芒。(卜海艷)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quán)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