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燈是幾千年中人類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同時,油燈也是被中國古代文人吟詠較多的器物。油燈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在古詩詞里遇見油燈,會感受到不一樣的詩情畫意。
古詩詞里寫到燈的句子比比皆是。比如:納蘭容若的“瘦盡燈花又一宵”的相思之悱惻,趙師秀的“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的落寞與惆悵,賀鑄“誰復挑燈夜補衣”的一往情深,黃庭堅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的深宵不寐的思友之殷。再如: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英雄悲壯,陸游的“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的家國情懷。
而“書燈”陪伴了無數(shù)書生“續(xù)燈添火了殘編”,縈繞著文人墨客有志之士的案頭情懷,折射著“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理想志愿。顏真卿的《勸學》詩中“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激勵著人們刻苦讀書。元代詩人謝宗可的“愿借丹心吐寸光”,寫出了書燈無私的奉獻精神,也讓伴讀的油燈化為文人清貧自持、榮辱不驚的精神象征。“萬古分明看簡冊,一生照耀付文章”,燈影搖曳中是讀書人刻苦治學,為傳統(tǒng)文化日臻其光而默默用功的身影。
文人寫著詠頌油燈的詩句,以物詠志傳遞著自己的價值觀。油燈因此成為一種自我砥礪的象征。
我們在古詩詞里感受古人與油燈的情感,感受百姓的風俗民情,感受農(nóng)耕文明里科學技術(shù)的智慧。而從詩詞里走出來的油燈,突然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所有過往都鮮活起來,靈動起來,讓我們有穿越時空的感覺。每一盞燈斑駁的機理都成為時光的印記,其每一縷幽暗的光澤都帶著時代的包漿。
油燈是人類將火保存起來的技術(shù),它讓人類獲得了俘獲光明的可能。有了油燈,夜晚不再灰暗,挑燈夜讀、燈下縫衣,挑燈看劍、閑敲燈花,使人類從物質(zhì)文明中汲取到了精神文明的創(chuàng)造。油燈凝結(jié)了技術(shù)、藝術(shù)和文化,綻放著中華農(nóng)耕文明中璀璨的火花。一盞油燈不大,卻收藏了歷史的過往,見證了時代變遷和科技發(fā)展。它也提示著人們在現(xiàn)代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可以刪繁就簡,回歸本真,以簡約的生活方式去體會傳統(tǒng)文化中最質(zhì)樸的內(nèi)涵與情愫。(楊月春)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quán)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