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泊寧靜圖(唐岱、沈源乾隆九年繪)
經過連續(xù)三年考古發(fā)掘,圓明園澹泊寧靜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工作近日取得重要成果。其主體建筑“田字房”的建筑基址全部揭露,考古人員還發(fā)掘出新的皇家稻田遺跡。兩百多年前,清代皇帝不但以“田”為房,還在稻田里親自勞作。這座“田”字形游憩寢宮到底長什么樣?皇家稻田里種的莊稼有何特別?跟隨考古人員的腳步,“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揭開面紗。
三年考古發(fā)掘還原遺址細節(jié)
圓明園西北部,山水輪廓間,青松蒼翠,一片搭起鐵絲網和遮雨棚的區(qū)域,便是澹泊寧靜遺址的考古現場。遺址范圍內,四面約半米高的建筑基址露出地面,圍繞著一片由大大小小的石板鋪成的正方形空地,形成一個“口”字形的空間。
“可以想象一下,我們面前原來是座‘田’字形大殿。”站在遺址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圓明園課題組組長張中華細細描述,澹泊寧靜的主建筑式樣別出心裁,由33間房組成,四面各7間,中央十字形,廊深1.28米,整體建筑輪廓正是一個“田”字。
如今,“田字房”地面以上部分雖已不存,但建筑基址保存尚好。從2020年開始,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圓明園管理處、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對澹泊寧靜遺址進行了三年考古發(fā)掘,目前,“田字房”的建筑基址已全部揭露。
歷史上,澹泊寧靜是圓明園內一處重要的游憩寢宮,也是乾隆皇帝最喜愛的景點之一,建筑清新淡雅,周圍平地多植稻麥、桑、榆、果樹等,小溪環(huán)繞,殿北正對稻田,飄著陣陣稻香,一派樸實的鄉(xiāng)野風光,風格迥異于其他景區(qū)。
“在發(fā)掘過程中,我們發(fā)現,‘田字房’雖然是單層建筑,但它的工程做法十分精致。”張中華指著建筑臺基外圍殘存的幾塊石條介紹,這些其實是建筑的臺階,被稱為“如意踏跺”,看似隨意的造型其實在設計建筑時是有意為之,“與其他建筑規(guī)規(guī)整整的臺階不同,這些石條沒有經過專門的加工,而是保留了采集時的原樣。”
巧妙的設計細節(jié)還有很多。“由于特別的房間排列方式,田字房形成了4個天井,分別對應‘田’字的4個‘口’。”張中華解釋,這處天井是考古人員根據樣式雷圖檔的記載發(fā)掘出來的,“33間房每間都是邊長4.48米的正方形,而天井是3.8米見方。”另外,考古人員還根據文獻記載,大致摸清了33間房的功能,有的房間里設有床榻,有的是用來讀書寫作的書房,還有房間用來放置畫作,或陳設工藝品。
“田字房”西側,考古人員還發(fā)掘出了一條3米寬的道路?,F在看,路面上就是光禿禿的黃土,其實在兩百多年前,古人走在這條小路上,感受到的是另一番意境。“我們在路面上發(fā)現了卵石散水,證明這條路的表面其實鋪滿了卵石,外側用青磚作為牙子石。”張中華說,仔細看,這些卵石也不是隨便鋪上去的,還拼成了花卉的形狀,“像我們發(fā)現的這一小塊散水結構,還能依稀看出菊花的圖案。”
多處火燒痕跡為歷史存證
在殘存的遺跡中,不難發(fā)現,地面上有些地方微微泛紅,鋪地用的方磚和石板也有明顯皸裂。“這些都是過火痕跡,我們最開始發(fā)掘出來的時候,地面的紅色更深、更明顯,還碎裂起皮了。”張中華解釋,“田字房”臺基表面、天井、道路多處都經火燒過,有些方磚表面還能明顯看到起了些不規(guī)則的“小泡”,這是出現了嚴重的硫化現象。“可見當年這里經歷的火勢之大、持續(xù)時間之長?;饎菝土?,把柱子燒塌了,整個屋頂落在地面上,悶著灼燒了很長時間,不僅建筑內的石磚、石板,就連外圍大塊的石階,都被燒得崩裂。”這也為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進一步提供了實證。
此次考古,一項重要收獲就是厘清了“田字房”的形制和工程做法。在建筑臺基一側,考古人員挖開了一處“解剖溝”,里面排列著一個個小洞,揭露了臺基的基礎結構。“從這一處剖面,我們可以了解整個建筑基址的結構。”張中華介紹,臺基由9層15至17厘米的夯土夯打而成,夯打致密,并采用“滿堂紅”做法,基槽底部滿布地釘。經過測量,地釘打入地下的深度為1.8米到3米。“當時的海淀區(qū)還是一片沼澤地,在歷史上水位較高,為防止建筑下沉,古人在修建時就在底部打了地釘。地釘全部由柏木制成,也反映出建筑結構的精巧。”
考古人員還在夯打的9層土之上發(fā)現了方形暗溝,這是在修筑墻基時就預留好的排水溝,它與天井相連,底部和兩壁均由青磚砌成,頂部由鋪地方磚作為蓋板。天井也經過精細設計,呈現大約4度的坡度,使排水更加通暢,房外道路上的卵石散水也起到排水作用。
水稻葉片形植硅石里的秘密
“澹泊寧靜不僅是游憩之地,更重要的是,清代皇帝會在四周的稻田里進行勞作,體驗農事的艱辛和豐收的喜悅。”張中華說,據史料記載,澹泊寧靜周邊曾種植大片皇家稻田,清代皇帝每年不僅在“田字房”以北的稻田里舉行親耕儀式,還在觀稼軒察看農事農時。
此次,考古人員就在“田字房”以北發(fā)掘出比較完整的稻田遺跡。一塊約100平方米的稻田,被打上了一個個1米見方的探方格。目前,考古人員正在對采集來的土樣進行浮選,一遍遍“清洗”土壤,希望獲取混雜在其中的植物遺存。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金和天是課題組的科技考古負責人,她介紹,課題組依據澹泊寧靜的樣式雷圖和圓明園景圖,結合對圓明園山形水系的調查,大致確定稻田的位置在“田字房”北側和澹泊寧靜北側的一條河道之間,“我們在這一片區(qū)域內進行了大面積的鉆探調查,不斷地采集土樣進行檢測,最終在田字房北側不遠處發(fā)現了一塊地層顏色比較特別的區(qū)域,初步推測是稻田。”
考古人員在這片區(qū)域開了一條探溝。“與周圍地層的顏色不同,這是一片黑色土壤。”金和天進一步解釋,黑色就證明這一區(qū)域的土壤營養(yǎng)成分比較高,可能經過人工施肥加工,是當年古人特制的“稻田土”。這里到底是不是稻田?考古人員還需要找到種植過稻子的痕跡。“滄海桑田,經過上百年的變化,植物枯黃腐爛,水分、碳、養(yǎng)分全部代謝掉了,只有植物細胞內的硅元素留存了下來,變成了一粒微米級的石頭,埋在土壤里。”金和天說,篩選出部分土樣,利用試劑將這種保存著植物形狀的植硅石提取出來,在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了代表著水稻葉片形狀的植硅石,“顯微鏡里,零星的、小小的扇形圖案,證實了皇家稻田的存在。”
水稻植硅石的發(fā)現,令考古人員格外欣喜。他們在這一區(qū)域繼續(xù)進行發(fā)掘和研究,目前已經基本確定了稻田的地層結構,厚度約為30厘米的稻田土里,分為種植層、犁底層等。此次考古還探明了皇家稻田南北兩側存在田埂,寬度約為12至13米左右。南側田埂為人工修建,且有兩次修建的痕跡;北側田埂則利用了自然的土坡。稻田遺跡的發(fā)現,印證了乾隆皇帝曾在此發(fā)出“嘉禾生香藹聞于室”的感慨。史料記載,這塊稻田種植的是京西稻的“祖先”御稻,當年由康熙親自培育,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精心種植,并在玉泉山周邊開辟御稻田,所產御稻米供宮廷食用。新中國成立后,京西稻在海淀區(qū)的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高峰期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
如今,雖已不能見澹泊寧靜景區(qū)全貌,但考古工作者們期待著這片土地能重現昔日稻田景象。張中華說:“希望通過復原稻田,種植京西稻,實現對遺址的再利用,讓這片遺址‘活起來’。”本報記者 李祺瑤
歷史內存
澹泊寧靜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雍正五年(1727年)時已建成。其名出自《長楊賦》:“人君以澹泊為德”,及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田”字為農業(yè)的象征,當年興建此景,體現了清代皇帝對農業(yè)的重視。
乾隆為皇子時曾寫下《田字房記》:“皇父萬幾之暇,燕接親藩,游豫于此。是地也,西山遠帶,碧沼前流,每當盛夏,開窗則四面風至,不復知暑。其北則稻田數畝,嘉禾生香藹聞于室。”(李祺瑤)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