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10月23日,迎來霜降節(jié)氣,這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氣候由涼轉(zhuǎn)寒,萬物隨寒氣增長而逐漸蕭瑟。
在落葉蕭蕭的深秋,總會引發(fā)一些思緒。四川歷史名人、詩仙李白,在第一次出蜀遠游時也寫下“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描繪出山明水凈、天地清肅的秋日景象,抒發(fā)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和對理想未來的熱情。同是四川歷史名人的北宋文學家蘇軾也在詞中寫道,“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秋高氣爽、開闊壯麗的晚秋畫面,就這么徐徐展開。
李白第一次出蜀遠游
寫下“霜落荊門江樹空”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當年李白再游峨眉山,經(jīng)清溪、渝州、三峽去蜀,來游楚地,在離開荊門時寫下《秋下荊門》。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秋霜降落在荊門,江樹葉子落空,布帆完好地掛在桿上招引秋風。這次出去不是為了那鱸魚鲙,本來就熱愛名山因此才去剡中。
李白
據(jù)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xiāng)的鱸魚鲙,說:“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鄉(xiāng)。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著長江下游駛行,這便使他聯(lián)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聲明“此行不為鱸魚鲙”,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他自己是遠離家鄉(xiāng)。這首詩中沒有了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有的只是對祖國壯麗山河和理想未來的熱情。
“霜降水痕收”
抒發(fā)蘇軾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元豐五年(1082年)的重陽節(jié),蘇軾被貶黃州,生活一度窮困潦倒,“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黃州太守徐君猷沒有因蘇軾被貶而顯出怠慢之意,給蘇軾找了塊長期荒蕪的舊營地和兩間破茅屋,兩人交情深厚。這首《南鄉(xiāng)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就是蘇軾在涵輝樓上寫給徐君猷的一首懷人詞。
蘇軾
深秋霜降時節(jié),蘇軾登上涵輝樓放眼遠眺。深秋時節(jié)江水不再像往日那樣洶涌,水位下降,遠處江心的沙洲都露出來了。酒力減退了,蘇軾才覺察到微風吹過,讓人覺得涼颼颼的。但風力再軟,仍不至于讓帽子掉落。“破帽”這里具有象征隱喻意義,指的是世事的紛紛擾擾、官場的勾心斗角。詞人用戲謔的手法,表達自己渴望超脫而又無法真正超脫的無可奈何。(封面新聞記者 周琴)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quán)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